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医防融合,卫护健康”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暨“汉卫杯”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

发布者:公共卫生学院发布时间:2022-12-20浏览次数:993

1218日,由江苏省医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主办,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暨“汉卫杯”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以“医防融合,卫护健康”为主题,依托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双一流”建设学科,设置了创新、创业和科普三个主题赛道,参赛对象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医药学相关学科全日制在读研究生,通过大赛网站https://jsykc.njgidea.com报名,共征集到全国26所高校的298份作品。经过参赛资格和作品质量初审后,邀请27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疾控和医院的学术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专家、媒体人士等组成专家组联合匿名评审,共遴选出55个高水平作品(创新赛道20个、创业赛道15个,科普赛道20个)经公示后进入决赛。考虑疫情形势变化,决赛采用线上答辩展示与线下评审的方式。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医防融合,卫护健康”科研创新实践大赛

暨“汉卫杯”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

18日上午,赛前动员会拉开了决赛的帷幕。全体参赛院校的联络人、团队指导老师和15名特邀评审专家出席了赛前动员会,动员会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建明主持。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季勇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进展,表示学校将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迈入“双创”之门,预祝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各位同学赛出好成绩。江苏省医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蒋星红通过视频在线发表讲话,她强调了举办本次大赛的意义,并对大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安排表示感谢,勉励选手们“以赛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行”。研究生院院长靳光付介绍了赛事概况、比赛规则和组织保障。

大赛开幕式现场

上午进行了决赛的第一阶段“闭门”分组线上答辩评审环节。各评审组由5位资深评审专家、2名答辩秘书、1名纪律监察员和2名志愿者组成。竞赛流程分个人陈述和专家提两部分创新组、科普组分别遴选出前4名,创业组遴选出前3名,共11项作品进入下午的总决赛角逐特等奖,并评议出各赛道“最佳创意奖”1项。

各赛道“闭门”分组评审现场

选手线上汇报与答辩

下午进行了决赛的第二阶段——线上“直播”展演与观众投票环节。观众通过线上直播感受各参赛团队的风采,评审组长对展演作品进行针对性的深度点评,当天直播观看量超过2万。近5000名观众对展演作品进行了线上投票,评选出各赛道“最佳人气奖”。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综合专家评分与网络投票,共评选出各赛道特等奖1项。评委们一致认为此次大赛树立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强实践,重过程,促进了新医科建设,提升了医学生综合能力。

大赛决赛的第二阶段现场

本次大赛的闭幕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鲁明主持,首先播放了赛事集锦,东南大学浦跃朴教授作为评审专家代表发言,他认为每个赛道均有亮点和特色,达到了本次大赛的育人目的,同时也展现了研究生们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给医学研究生提供了难得的探索医防融合服务模式的锻炼机会。随后,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夏彦恺宣读了大赛获奖名单。

本次大赛特等奖分别是创新赛道《新型高抗菌性TPU/g-C3N4-30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呼吸机内部气路消毒中的应用》(扬州大学)、创业赛道《肌力壮—聚焦肌少,主动健康》(南京医科大学)和科普赛道《主动拥“爱”不惧“艾”》(徐州医科大学)。此外,还评选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8项,最佳创意奖3项,最佳人气奖3项。此次大赛得到了全国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共评选出优秀组织奖10个,分别为扬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苏州大学、桂林医学院、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扬州大学获最佳组织奖(南京医科大学作为承办单位不参与该奖项评选)。

大赛闭幕式现场

大赛获奖名单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在闭幕式作大赛总结,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感谢了评委专家的公正评审、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和组委会的严密组织工作,认为本次大赛充分践行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次大赛聚焦“创新、创业和科普”,深度融入了“医防结合”的创新理念,“创优争先”的创业实践精神,既展示分享了各参赛团队的智慧与成果,也启发激励了更多青年学生积极加入到创新创业大潮中来。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作大赛总结

南京医科大学通过承办本次大赛,将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增强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为培养一批富有医学创新精神、勇于投身科研和医防融合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撰稿/王超;图片/何敦 储海燕;审核/陆慧 王建明